一間40坪房子賣到4,000萬,背後的三大殘酷現實

2020-02-05 16:19專欄作家 胡偉良
圖片來源:pixabay
圖片來源:pixabay
台北市一間40坪的房子竟賣到4000萬以上,這是什麼概念?
每年創造4000萬的利潤,一般是一個數十位員工的中小型企業才可能做到的,然而在台北市,4000萬也就是一戶40坪的普通房產,而在大安區,這樣的房子甚至更要花費5000萬以上。
一套房子能賣4000萬,你曾經想過嗎?
為什麼一間房能值4000萬?
台北市的房子能漲到今天的80萬/坪,大安、信義區甚至在100萬以 上,這樣的價位應該說是出乎很多人意料。甚至就連我這種在房地產業討生活的從業人員來說,都覺得不可思議。
為什麼這裡的房子會這麼貴?

一、是順應了大勢。

這種大勢就是趕上了時代,享受到了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。身處其中,也許你無意為之,但就像一艘船,水漲船高,把你自覺不自覺地推到了一個高度、一個風口,讓你不經意間享受到了意外的紅利,實現了財富的幾何式增長。而現實也正是如此,回顧這20年來只要投資房產的,那個不是賺的口袋麥克麥克,只不過有的城市漲得多,賺的也多,有的城市漲的少,因此也賺得少而已。但如果你投資股票呢?估計十之八九還套牢在泥淖裡掙扎。

二、是選對了城市。

買房,某種程度上就是買這個城市的股票。若一個城市的地位高、趨勢不錯,那麼這個城市的股票就會一直漲,雖然會受大盤、政策的各種影響,但是股票的價格歸根到底還是決定於整個城市的基本面。從股票邏輯來說,就是有很多接盤手,擁有那麼多的託底,所以房價能保持穩定增長。
其次,房子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為本身的居住價值,而是包括了房子所在城市和區域周邊的教育、醫療、文化、交通等各種公共配套設施的價值總和。在台北市,你可以週末帶孩子參觀各類的藝文活動;你可以花很低廉的價錢享受公車和捷運出行的便利;你可以在住家附近聽一場世界名人的講座或看一場傑出的音樂演出……而這些高附加值,一般中小城市,能給予嗎?

三、是偶然中帶必然。

看到別人今天房產的大幅增長,很多人除了羨慕,也許都會後悔當初自己也沒做出如此選擇。其實,如果時光真倒回從前,也許你照樣還是不一定會買房。凡事在特定境遇下,主客觀因素交織在一起,就會讓我們深刻明白偶然和必然的關係。
首先,也許你買不起,資金實力不夠,或者即便能買得起,你仍會嫌貴。20多年前的1500萬,對一個一般家庭來說,仍然不是一個小數目。
其次,合適的時機做對了選擇。買房的動機,本來也只是為了改善生活或給自己買一套養老的房子。而在那個年代,對房產的屬性認識,我們也都只能侷限於居住使用屬性,誰能對未來有先見之明,提前預測和看準房產還具有如此泡沫般之大的金融屬性?

四、金融炒作

2003年以來,在告別前一波的空頭房市之後,房屋地產逐步走向多頭,加上低利率環境、遺贈稅率調降,使得國內資充斥,很不幸,這些資金敝充向了房地產,大肆炒作的結果,造成房價的大幅飆漲,在短短的十年之內,蛋黃區的房價飆漲了2倍,而一般區域也都漲了1倍有餘,造成了今日台灣虛高的房價。
4000萬的房子意味著什麼?

一是意味著資源佔有的不平衡和城市走向分化。

4000萬,對一般的家庭,即便是中上家庭,也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鉅額數字。它相當於台中、高雄的三四間房,相當於台東、雲林、嘉義的七八套房。同樣是生活的奮鬥者,僅僅因為所處城市的不同,財富差異如此天壤之別,是因為這些城市的人不努力嗎?
答案顯然都不是。根源就在於我們的房子與所在的城市發展命運已緊緊捆綁在一起。如果你多年前把房子買在花東、雲林,那麼,隨著這些城市的經濟沒落和人口流失,別說賺錢,現在連賣都賣不出去。美國的著名汽車產業之城底特律為什麼現在變成了鐵鏽之城,房價一落千丈,也是同樣道理。強者恆強,弱者愈弱,這就是經濟學所說的馬太效應。
那麼,反觀目前國內城市的發展思路,朝向六都發展,這就告訴我們,未來,我們一定要選擇「有資源的城市」買房,這樣的城市才有更大的機遇。

二是意味著房產的過度金融化。

大家可以想一下,4000萬元如果放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是什麼概念呢?如果按年化收益率5%計算的話,每年就是200萬元的理財收益。你可以不用上班,不用工作,光靠吃利息也足以生活得很愜意。
其次,200萬元利息如果換算成居住成本的話,那也是相當地高昂和奢侈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居住4000萬元的房子,每天的居住成本都在5500元左右,這足以到中、高雄住5星級以上的飯店。
再者,如果換算作房產投資概念的話,那也需要日進斗金。也就是說,如果每年你的房子增值不足200萬元的話,那都是虧本和不划算的(尚未計入持有和折舊成本),房產必須以每年至少200萬元的增幅保持高速增長。如果以40坪左右房子為標準計算,每年每坪房價至少要增長5萬元,房子才足以保值。這樣算下來是不是很驚人?房地產泡沫大不大?所以,如果再不加以管控,長此以往將會怎樣?

三是意味著有些人將終生買不起房。

如果說幾百萬元的房子,透過自身的儲蓄加上親友借款湊足頭期款,再透過銀行貸款,還能勉強買得起,而一旦房價天花板突破4、5000萬,那就基本上徹底掐滅了一部分人這輩子買房的念想。
對一般的中等收入家庭而言,要指望通過薪資買房,那基本上已徹底絕望,只能望房興嘆了。即便一年你能存50萬元,頭期款也得16年才能湊齊;即便家人幫你湊足800萬元頭期款,那貸款3200萬元的包袱你也扛不起。
胡偉良觀點:
帝都就是帝都。高樓大廈、燈紅酒綠,確實讓人仰慕。然而高房價下的現實也同樣殘酷。有人盡享城市房價增值帶來的極大利好,不經意間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變,甚至是階層的跨越;有人雖然也買了房,但揹負巨大的貸款包袱,在喜憂參半的市場中苟延殘喘,小心翼翼地如螻蟻般努力活著;有人因一步之差沒趕上最後一班車,已徹底被甩開、甩遠,活生生地被撕裂成了社會的另一個階層……這不是故事,這就是人生!
4000萬的高房價,令人歎為觀止,感慨萬千。然而震驚之餘,讓筆者一直思考的是,未來,要麼出局,要麼迎難而上。總是要給自己一個目標,且戰且走,但幸福絕不會沒來由的從天而降。光靠努力也不足以成事,加上智慧、目標、方向,或許才足以讓我們產生改變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