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研院院長黃崇哲:重審不動產觀念,居住更有尊嚴!
資住宅間接帶出邏輯謬誤
都市有一定要改建嗎?黃崇哲拋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,「難道老,就一定要拆除、要拋棄嗎?我們看到很多歐洲美麗迷人的城市景觀,不也兼具百年風華的韻味,這些建物有因此面臨被拆遷的命運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」只是,台灣社會過去以來,除了日治時代少數公共建築物有百年大計的興建規劃外,近5、60歲的高齡建物,設計概念的價值多不具備歷史保留意義,簡單的說,就是「老」卻「不美」。在新的建築技術下,重新改建後的都市,才可以永保台灣都市的永續發展動能。
只是,因為台灣在二戰以後,房價的持續上漲,讓「有土斯有財」的傳統東方理財概念,一直可以成為致富最重要的途徑,再加上因為政治民主弱化了政府都更執法的強制力,這些因素致使台灣針對老舊建物的更新推動上舉步維艱。
過去,我們偏重於將住宅商品的購置,是以投資作為主要的目的,但其實這樣的思考卻帶出一些邏輯謬誤,因為購買房產的首要目的,應是為了滿足居住需求,就如同買車是為了行動需求一般,而不應僅僅設定為炒作價格的標的。而且,就算是投資,卻忽略了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成本項目,那就是「折舊與更新」。而房價的持續高漲,更讓社會忽略了房產年齡越來越高的老化危機。
對照之下,也是高價的房車購買,就少有人當成投資項目。因為,雖然也有很高級的骨董車可以留下來,但一般房車可能因為配件設計,或是零件耗損,久了要更換新車,才能保障駕駛與用路人的生命安全,這是車輛擁有者的基本知識。所以,轉換到我們對住宅商品的認知,就有重新思考與改變的必要性。黃崇哲認為,「只有當住宅商品變成消費財的一種,社會大眾對住宅商品的態度跟觀念才會有所改變,也才能讓都市更新真正的起步走。」而不是一味的去強調「一坪換一坪」這樣的數量上計算,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根本,就是安全生活空間的基本需求。畢竟,買車從新車變成老車的過程中,如果車主出來要求「一台換一台」,那又是多麼荒謬可笑的主張。
老齡加少子驅動購屋新思維
其次,過去傳統的社會有很多觀念,會覺得年輕人在婚前必須先購置不動產,如此婚後生活才美滿,對小倆口及下一代也才有保障。但社會在快速發展之下,現在的情況是,就算結了婚同樣也買不起房子,當期望落差越來越大,這樣的多數心聲竟然發展成為十大民怨之首。如果年輕人用所得在支撐住宅需求,態度跟角色上也迥然不同。
黃崇哲以鄰近國家――日本為案例進一步說明,「日本的經濟泡沫從最高點到目前,除了東京都,甚至是大阪之外,其餘地區的房價與過去最高相比,只有一半不到。」因為白金社會來襲,老齡與少子漸趨嚴重,日本的青壯族群在購置不動產上的思維與選擇,明顯與上一代有很大的區隔。這部份值得台灣執政者思考,同時也給未來中國當作借鏡。
呼應在都更的議題上,過去我們因為站在都市改造的角度,所以政府為了鼓勵都更,只要大面積就給容積獎勵的方案。而危老是針對屋齡半百以上,甚至造成危險,而且沒辦法取得一定面積才給獎勵,進一步避免因為地震造成公共危險,這也有其政策的必要性。
至於這中間有沒有可能出錯,或把社會導向錯誤的方向,黃崇哲一直認為,包含文林苑的都更爭議,會出現獅子大開口的爭端,甚至演變為社會抗議事件,其實很大的癥結,來自於改建後的利益分派在相關權力者之間的不確定性。關於改建後利益分派的不確定性,可以透過公辦都更策略來做更好的確認,或是過程更透明化,配合政府能有清楚的房地產政策。
資住宅間接帶出邏輯謬誤
至於都市有一定要改建嗎?黃崇哲拋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,「難道老,就一定要拆除、要拋棄嗎?我們看到很多歐洲美麗迷人的城市景觀,不也兼具百年風華的韻味,這些建物有因此面臨被拆遷的命運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」只是,台灣社會過去以來,除了日治時代少數公共建築物有百年大計的興建規劃外,近5、60歲的高齡建物,設計概念的價值多不具備歷史保留意義,簡單的說,就是「老」卻「不美」。在新的建築技術下,重新改建後的都市,才可以永保台灣都市的永續發展動能。
只是,因為台灣在二戰以後,房價的持續上漲,讓「有土斯有財」的傳統東方理財概念,一直可以成為致富最重要的途徑,再加上因為政治民主弱化了政府都更執法的強制力,這些因素致使台灣針對老舊建物的更新推動上舉步維艱。
過去,我們偏重於將住宅商品的購置,是以投資作為主要的目的,但其實這樣的思考卻帶出一些邏輯謬誤,因為購買房產的首要目的,應是為了滿足居住需求,就如同買車是為了行動需求一般,而不應僅僅設定為炒作價格的標的。而且,就算是投資,卻忽略了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成本項目,那就是「折舊與更新」。而房價的持續高漲,更讓社會忽略了房產年齡越來越高的老化危機。
對照之下,也是高價的房車購買,就少有人當成投資項目。因為,雖然也有很高級的骨董車可以留下來,但一般房車可能因為配件設計,或是零件耗損,久了要更換新車,才能保障駕駛與用路人的生命安全,這是車輛擁有者的基本知識。所以,轉換到我們對住宅商品的認知,就有重新思考與改變的必要性。黃崇哲認為,「只有當住宅商品變成消費財的一種,社會大眾對住宅商品的態度跟觀念才會有所改變,也才能讓都市更新真正的起步走。」而不是一味的去強調「一坪換一坪」這樣的數量上計算,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根本,就是安全生活空間的基本需求。畢竟,買車從新車變成老車的過程中,如果車主出來要求「一台換一台」,那又是多麼荒謬可笑的主張。
老齡加少子驅動購屋新思維
其次,過去傳統的社會有很多觀念,會覺得年輕人在婚前必須先購置不動產,如此婚後生活才美滿,對小倆口及下一代也才有保障。但社會在快速發展之下,現在的情況是,就算結了婚同樣也買不起房子,當期望落差越來越大,這樣的多數心聲竟然發展成為十大民怨之首。如果年輕人用所得在支撐住宅需求,態度跟角色上也迥然不同。
黃崇哲以鄰近國家――日本為案例進一步說明,「日本的經濟泡沫從最高點到目前,除了東京都,甚至是大阪之外,其餘地區的房價與過去最高相比,只有一半不到。」因為白金社會來襲,老齡與少子漸趨嚴重,日本的青壯族群在購置不動產上的思維與選擇,明顯與上一代有很大的區隔。這部份值得台灣執政者思考,同時也給未來中國當作借鏡。
呼應在都更的議題上,過去我們因為站在都市改造的角度,所以政府為了鼓勵都更,只要大面積就給容積獎勵的方案。而危老是針對屋齡半百以上,甚至造成危險,而且沒辦法取得一定面積才給獎勵,進一步避免因為地震造成公共危險,這也有其政策的必要性。
至於這中間有沒有可能出錯,或把社會導向錯誤的方向,黃崇哲一直認為,包含文林苑的都更爭議,會出現獅子大開口的爭端,甚至演變為社會抗議事件,其實很大的癥結,來自於改建後的利益分派在相關權力者之間的不確定性。關於改建後利益分派的不確定性,可以透過公辦都更策略來做更好的確認,或是過程更透明化,配合政府能有清楚的房地產政策。
留言
張貼留言